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40年,曾被誉为“共和国功勋企业”的百年本钢,站在时代的大潮中,以研发铸就品牌,以品牌壮大实力,书写了一曲转型蝶变的壮美篇章。
40年间,一条条产线的建成投产,串联起了本钢集团百折不屈、灿烂辉煌的品种研发变迁史,也打开了一扇“本钢看世界,世界看本钢”的新窗口。
逆袭,站起来的中国“一米七”
1979年11月,板材热连轧厂1700生产线正式建成,加热炉点火烘炉的那一刻,揭开了本钢以品种研发开拓创新发展道路的大幕。
“这是一条完全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建设的生产线,被称为‘共和国独子’,但由于建设时的历史背景,1700生产线在设备和技术上有很多不匹配、不完善的地方,被外国人称为‘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的老旧生产线。”作为1700生产线的第一批操作工,今年65岁的时述德对40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1700产线刚建设时,附近还是一片稻田,生产基本全部依靠人力和手动操作,生产能力有限,生产环境也非常艰苦,但我们本钢人不服输,一次次进行技术改造,一点点优化完善,我是眼看着本钢热轧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一米七站起来了》的文章,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经过技术改进的本钢1700生产线产量由1987年的104.9万吨,跃升到1988年的164万吨。这是中国钢铁企业的一次壮举,自此,本钢成为我国第三大热轧板材生产基地。
如今,1700生产线轧制的品种规格已经由最初的几种发展到160余种,所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60%为冷轧产品,产品领域涉及汽车、家电、输油管道、集装箱等高端用户,每年出口产品达130万吨。
昔日的“废铜烂铁”,今日已成创效“担当”。就在1700生产线实现逆袭的同时,本钢集团着手建设板材热轧厂1880生产线、2300生产线,现在的本钢集团热轧产品已经囊括薄规格集装箱钢、花纹板、低合金高强钢等40多个钢种。其中,薄规格集装箱用钢获得国家名牌产品荣誉称号,产品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所生产的X70、X80、X100产品应用于印度管线、伊朗管线、双兰管线、靖西管线、忠武管线、西气东输二线等十几条重点管线工程,并成为我国首家成功生产出X100高级别管线钢的钢铁企业。
“1700生产线可以说是本钢产品品种的一个起点,从它诞生开始,本钢集团的产品品种从铁延伸到了钢。一路走来,板材热轧厂从最初只能做普通的水管,到现在可以汽车板整车供货,这样的进步和变化是40年前我们基层职工想都不敢想的。”时述德骄傲地说。
突围,从“大路货”迈向“高精尖”
“世界一流”的目标是美好的,但通向目标的征程却是艰难曲折的。
进入21世纪,中国钢铁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我国钢铁产量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是粗钢,高精钢产品品种少、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高附加值汽车板材和高档的家电板材。
不能只生产“大路货”,必须要走精品路线。为了紧抓市场机遇,2004年,由本钢与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合资组建的本钢浦项冷轧板公司投资建厂,伴随着本钢浦项一同破土而生的,还有本钢集团更高远的钢铁梦想。
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核心技术,本钢集团着眼全球市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瞄准高端产品,向重点领域进军,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现任板材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刘明辉回忆说:“为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本钢瞄准了汽车面板和高档家电板领域。在当时,一家钢铁企业能否生产出汽车板是企业技术水平的标志,尤其像冷轧汽车表面板O5板这种‘无缺陷产品’,轧制难度非常大,在研发过程中,当时的本钢技术中心汽车板研发项目组克服了很多困难。可以说,本钢浦项的建成,为本钢生产高端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产线支撑。以O5板为例,实现了以板供货到以卷供货的转变,这对企业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转变。”
2010年,必将是本钢载入史册的一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对产品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互补性的本钢和北钢实施合并重组,把本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新时期,新征程,本钢集团追求 “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新产品研发的战略图也自此展开。合并重组后,本钢集团产品结构实现了板材公司的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级别管线钢、集装箱用钢、硅钢、特殊钢等“双高”产品,同北营公司的帘线钢、弹簧钢、高强螺纹钢、抗震钢筋等棒线材和管材的新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两钢合并重组后,本钢集团不仅在汽车板、家电板、石油管线钢、集装箱钢和特钢研制开发等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而且成功研制出硅钢和不锈钢产品,产品形成普碳钢、特钢两大系列,所生产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精品占到了企业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一批精品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宠儿”,在国内外市场均受到用户青睐,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伊朗、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北营公司的主导产品长材,也实现了从普通建材向高端建材的跨越,产品品种由两个增加到了240余个,产能由50万吨提升到350万吨,其中拳头产品帘线钢得到国际供应商贝卡尔特公司的认证;合金焊丝为CO2气体保护焊丝、氩弧焊丝原材料,具备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远洋轮船、跨海桥梁等高端工业建筑领域;高强抗震钢筋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磁悬浮列车”、深圳地铁、大连机场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中。
加速,“本钢造”跑出新速度
从本溪市区一路向西南方向驶出,绕过重重山峦,穿过细河大桥,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片崭新的湛蓝色厂房——这里就是本钢建设千万吨级精品板材基地的重要支撑,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
在精整作业区,职工们正在仔细地为一卷卷刚刚生产出的2000MPa级高强度热成型钢包装贴标,它们即将被运往某新能源车制造厂。
2015年,三冷轧工序建成投产,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工艺、装备和技术,本钢冷轧产品的品种定位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板材冷轧厂首席工程师崔勇感慨地说:“本钢集团不仅着眼当前市场需求,更放眼未来发展,不断向更新的目标进发。当前钢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汽车厂对原料不断提出新要求,很多高档汽车对原料更是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为了赢得用户信赖,我们与产品研发部门共同协作,不断完善生产细节,稳定产成率。例如去年年末成功研发生产出2000MPa超高强钢,现已应用于某新能源纯电动车型上,并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可以说,新产品研发为本钢集团赢得了抢占市场的先机,而我们更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放手。”
就在三冷轧工序建成的同年,本钢—华晨—东大汽车用钢联合实验室在本钢成立,这是本钢集团提升高等级汽车用钢生产能力与研发水平,致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用钢生产基地的一次创新尝试。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在本钢集团、华晨汽车和东北大学之间搭建起新的“直通车”,实现了产学研用、成果、人才的“无缝对接”,形成了紧密的科技经济产业链和科技创效实体。
2016年,本钢集团再次发力,本钢板材正式加入国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不仅标志着本钢板材在汽车用钢研发平台建设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代表了本钢集团在科技创新瞄准未来先进用钢材料、抢占市场先机上迈出了新步伐,更是本钢集团在创建产业链式技术创新平台方面取得的全新突破。
技术与生产的同步优化,使一批批“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本钢立足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的“加速器”。
近年来,本钢不断刷新研发速度,2017年,本钢电镀锌TRIP800产品通过神龙汽车认证,成为国内首家此产品供货厂家;2018年,本钢试制的PHS2000钢系全球最高强度热压成型钢,填补了国内2GPa超高强钢领域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本钢还实现了热压成型钢产品系列(PHS1500、PHS1800、PHS2000)的大批量生产供货;同时,本钢还实现了神龙汽车0.8mm×2115mm宽板合同的大批量稳定生产,成功替代了竞争对手的产品,并替代了部分原激光拼焊产品,成为神龙汽车该类产品的独家供货商;同时,完成了0.7mm×2050mm江铃汽车高深冲级别O5宽薄板的试制和供货工作,成为世界首家同时满足薄、宽、深冲、高级别表面外板的汽车板供货商。
“品种研发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新永无止境。”本钢技术研究院技术管理总监李志伟感慨地说,“研发是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不懈发展的源泉,未来的本钢产品不仅要突出现实意义,更要具有前瞻性,不断瞄准新目标,实现新突破,依靠优质、高端品种打造‘本钢’品牌形象。”
前路虽长,犹可期许。40年不是终点,我们依然在路上。
板材热连轧厂、本钢浦项、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这些产线连通的是本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几代本钢人披荆斩棘走过的历程,更是我们奋发努力、不懈追求的未来。
在本钢集团一届二次职代会暨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曾向全体本钢职工发出号召“坚定信心,不断学习,增强本领,锲而不舍,埋头苦干3~5年,把本钢建设成为让职工有自豪感,让竞争对手有压力感,让用户有依赖感,让社会充满敬意的新本钢!”(转载自本钢新闻)
钢准金属 & 钢铁3Q服务